今年一季度,长三角汽车生产马力全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1—3月,沪苏浙皖汽车产量分别为37.04万、52.16万、38.72万、76.17万辆,三省一市汽车产量累计达204.09万辆。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1—3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56.1万辆和747万辆。这意味着,全国每生产4辆汽车,就有1辆来自长三角地区。
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市场需求广阔,同时也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也是汽车产业链最齐全的区域之一,冲刺开局后,紧盯全年目标,长三角区域汽车产业何以竞速争先?
谋变产业布局,锻造汽车制造“黄金三角”
汽车产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国家先进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标尺,也是各个地区竞逐的经济增长点。
在长三角,汽车产业是三省一市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围绕汽车等十大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共同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一个缩影。
放眼全国,2024年,汽车产量位次前十的省份分别是广东、安徽、重庆、江苏、山东、上海、陕西、浙江、吉林和湖北,产量分别达570.74万、262.03万、254.01万、225万、183.81万、180.75万、175.35万、169.22万、150.7万和138.91万辆。
记者注意到,自2016年始,广东的汽车产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但今年一季度开局,却有变化——1—2月,安徽和广东的汽车产量分别是44.48万和37.65万辆,差距为6.83万辆,而1—3月,安徽和广东的汽车产量分别是76.17万和66.51万辆,差距扩大到9.66万辆。
业内人士分析,安徽一季度“登顶”的原因有二:一是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健全与完善,当下,安徽已集聚奇瑞集团、江汽集团、蔚来、合肥长安、比亚迪合肥、大众安徽、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拥有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产品;二是统计方法发生变化,今年国家统计局将汽车产量统计从“企业法人所在地”调整为“生产地统计”,受益于此的还有湖南和河南,一季度汽车产量也实现大幅增长。
不只安徽,苏浙沪同样表现不俗,均入围1—3月全国汽车产量位次前十榜。江苏的汽车整车品牌主要有理想常州、常州比亚迪、悦达起亚等,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最大的省份,优秀的零部件基础,为江苏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得益于吉利、零跑等本土企业的有力支撑,浙江汽车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上海在我国的汽车产业版图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上海汽车产业集群已形成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科技公司和服务商协同发展的高效生态,构建起涵盖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和文化交流的完整产业链体系,显著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突破转型赛道,新能源浪潮下“抢先机”
面对激烈竞争和复杂外部环境,首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从一个侧面印证经济韧性与活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1.2%。
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加速变革,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竞逐,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一马当先。从一季度数据可见一斑:1—3月,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11.23万辆,占比全国超三分之一。
二季度甫一开局,长三角就掀起“车展热”。有中国汽车市场的风向标之称的上海车展——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于2025年4月23日至5月2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和供应链企业参展,规模创历史之最。而就在上海车展开幕前几天,丰田雷克萨斯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落地上海。这一项目是继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后,又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外资项目落地长三角。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吸引外资企业加码投资同时,从出口端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势头依旧迅猛。
4月21日,深蓝S07首批欧洲订单在南京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正式下线。记者注意到,这是本月第二款进军欧洲市场的“南京造”新能源汽车。南京长安副总经理高进介绍,当天共有140台欧版深蓝S07下线,“将于5月启航,经过45个昼夜的航行,到达英国、德国、挪威。”
镜头移至宁波口岸,今年前两个月,累计出口新能源汽车2.69万辆,同比增长高达439%,在同期全国的出口占比接近10%。作为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汽车产业是宁波第一大产业,产业链关联企业超过5000家。随着吉利、比亚迪等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的落户和扩张,宁波正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还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的目标。
锚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竞逐也愈加激烈。以合肥为例,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万辆,产量超过上海、西安,仅次于深圳,站在了城市较量的赛道前排。放眼未来,合肥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力争到2027年,培育出2家至3家年产50万辆整车的企业,使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300万辆,产业集群营收突破7000亿元。
深化区域协同,“4小时产业圈”锻强竞争力
上海开发“大脑”芯片和智能网联,江苏提供“心脏”动力电池,浙江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安徽再将它们组装成整车——在长三角,人们谈论起新能源汽车,有这样一句话广为流传。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持续集聚壮大,产业基础和协同配套优势日益明显,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完备的产业生态,在全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完备,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汽车产业链企业目前超4000家,包括江淮、蔚来、比亚迪、奇瑞、零跑、合众、吉利等众多整车企业,也有保隆汽车、福田采埃孚、柯马等配套企业,共同组成万亿元汽车产业版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陈超说。
3月27日至28日,一场关于长三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的会议在南京都市圈成员县级城市安徽宁国市召开。会上,长三角地区汽车行业协会向行业企业发布的深化合作倡议书表示,在政策的引导下,三省一市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领域正在构建全产业链的4小时产业圈,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域。
长三角区域集聚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汽车学科强校,产学研协同发展优势显著。倡议书号召,强化机制协同,破除区域壁垒,推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深化产业链协同,推进供应链一体化发展;加速技术创新,鼓励高校与企业跨区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创新区域性的产业链协作模式。
集聚效应,是汽车产业发展的突出特性,而构建全产业链的“4小时产业圈”正是长三角新能源汽车领跑全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